- ·上一篇文章:宿迁民丰银行面向社会诚聘金融英才
- ·下一篇文章:南京将集中招聘400名事业单位人员
日期:2009-08-13 23:56:09 来源:本站整理
大学毕业生请注意:别丢了档案!
因为新单位需要就业证明,这才发现自己的档案已不知去向;忙于找工作,误以为档案一直会留在毕业院校,待到要使用时四处寻找却不见踪影。眼下又是大学生求职高峰期,顾工作不顾档案的情形又在悄然上演。有调查显示,有近四成高学历求职者都加入了“弃档族”。
【现场】
教育系统招考求职者忙寻档案
“这边能帮我们开具就业证明吗?”“我的档案还在这里保管吧?”这两天,市人才服务中心人事代理柜台前不少求职者询问着相似的问题。从本月16日开始,市直教育系统招考进入网报现场确认阶段,由于确认时需要求职者出具档案所在地的相关就业证明,不少求职者纷纷来到市人才市场询问自己的档案归属地点。
“他们中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档案放在哪里,以为毕业后会自动转移到当地人事部门。”负责人事代理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员一脸无奈。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些求职者大部分为扬州籍外地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忙于寻找合适的岗位,档案转移问题就从未放在心上。记者发现,随着2009年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顾工作而忘记档案的情形愈演愈烈。
【统计】
每年有十多人因档案耽误工作
根据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每年因“没把档案当回事”影响调动、升学、招考的有十多人,今年的教育系统招考所遇到的情况还只是个开始。
今年年初,因为档案问题而影响入户的上海人小黄至今懊悔不已。新年前夕,已经在上海工作半年的他准备将户口和档案从扬州转移到上海。可是他在人才服务中心被告知,其档案中只有“学生时期档案”,工作经历、劳动合同、职称评定等一律没有,不符合上海市引进人才的审核条件。小黄2005年大学毕业后将档案存放在市人才市场,由于当时工作不稳定,他三年内几次跳槽最后定在上海。可是,他本人在公司的工作经历、所获奖惩等均未“归档”,其档案仍然为大学时期的资料,无法证明其工作年限。记者事后了解到,小黄后来虽然抓紧时间
到原单位补办证明,但却错过了档案转移的最佳时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能很负责任地及时更新聘用者的工作资料,不少小企业更为重视人才而非档案记录。工作人员希望求职者一定要留心自己的档案,在适当的时机(尤其是跳槽后)主动到人才服务中心更新档案资料。
【调查】
四大原因导致档案受冷落
“我的档案在不在人才市场?换了外地的新工作,档案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长期从事人事代理工作的小张认为,大部分人对档案置之不理,一旦真正用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人才市场的统计,求职者在个人档案问题上经常遇到四类情况:第一是大学毕业后,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等到工作单位落实、晋级或招考时,才发觉自己的档案并不在学校,其实一些高校的档案在毕业那年就已经返回原籍或者转移到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第二种情况是不注意更新档案资料,当企业面临关停并时,再补办资料都来不及,自己的档案始终处于“学生阶段”,影响工作年限计算;第三种情况在扬州也时有发生,一些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自己携带档案,最终导致档案遗失或者需要重新甄别材料的可靠性;第四种情况是离开原单位或被原单位辞退后,并未要回自己的人事档案或后来办理的工作档案。
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则表示,大学生忽视档案管理也导致了遗留档案逐年增多。目前沉睡在档案室的人事资料,无人认领和更新的最长已达15年。
针对档案保管中遇到的问题,记者在扬州大学文学院询问了几位同学。正在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小刘告诉记者,上面写有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的档案,除了存档外,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一种束缚。在外谋职只需带上毕业证及相关证书就行了。据调查,对档案无所谓的大部分人是自谋职业者,跳槽频繁的他们认为,商业社会中,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是不会管你档案到底怎么样的。
据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人事档案之所以由昔日的“香饽饽”,变化成为今天众多毕业生眼中的“鸡肋”,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事档案的作用在淡化。在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工具。现在,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档案作用的弱化,一方面促
进了人才流动,同时,也导致了个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由于档案转递手续繁杂而不再理会个人人事档案。平时也用不着档案,用的时候再说,反正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也没人敢毁掉。
【提醒】
别拿档案不当回事
一份档案对于大学生的将来究竟有何影响?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称,一个人的人事档案记录着该人的全部经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品德作风等,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要面对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养老保险办理以及人事调动等,都会用到档案。
“一般来说,档案在毕业后择业期可申请两年内由学校代管,择业期内未被转走的档案将在期满后,由学校转到学生户口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该工作人员提醒,大学生除应督促就业单位及时接收档案外,自己更应主动办理档案移交手续。对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专科以上毕业生,要及时了解档案去向,做到“档随人走”。
“人事档案是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提起档案这回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档案转递与毕业生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避免档案的丢失,毕业生在毕业、升学、就业时,要及时了解自己档案的去向,一旦发现您的档案去向不明时,要顺藤摸瓜立即查找。因为人事档案转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接收人的签字,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丢失。如果是已就业人员,在企业不准调出的情况下自动离职,放弃档案“净身出户”,再次跳槽后仍然没有索取档案,有保管权的单位无法与该人联系时,就会造成无处投档,而无保管权的单位也很难为其出具证明。
“弃档族”档案补救方案
对于“弃档族”可能面临的麻烦,人才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些补救方案:
把档案留在人才服务机构但一直没有理会的,只要办妥相关手续,就可将档案关系理顺;
“口袋档案”要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咨询,如果档案袋被打开,里面的资料就得经相关部门核实,如果档案资料遗失,还要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
“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的,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
对于那些不知档案在何方的,则可以向学校、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及第一份工作的用人单位咨询。
【现场】
教育系统招考求职者忙寻档案
“这边能帮我们开具就业证明吗?”“我的档案还在这里保管吧?”这两天,市人才服务中心人事代理柜台前不少求职者询问着相似的问题。从本月16日开始,市直教育系统招考进入网报现场确认阶段,由于确认时需要求职者出具档案所在地的相关就业证明,不少求职者纷纷来到市人才市场询问自己的档案归属地点。
“他们中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档案放在哪里,以为毕业后会自动转移到当地人事部门。”负责人事代理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员一脸无奈。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些求职者大部分为扬州籍外地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忙于寻找合适的岗位,档案转移问题就从未放在心上。记者发现,随着2009年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顾工作而忘记档案的情形愈演愈烈。
【统计】
每年有十多人因档案耽误工作
根据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每年因“没把档案当回事”影响调动、升学、招考的有十多人,今年的教育系统招考所遇到的情况还只是个开始。
今年年初,因为档案问题而影响入户的上海人小黄至今懊悔不已。新年前夕,已经在上海工作半年的他准备将户口和档案从扬州转移到上海。可是他在人才服务中心被告知,其档案中只有“学生时期档案”,工作经历、劳动合同、职称评定等一律没有,不符合上海市引进人才的审核条件。小黄2005年大学毕业后将档案存放在市人才市场,由于当时工作不稳定,他三年内几次跳槽最后定在上海。可是,他本人在公司的工作经历、所获奖惩等均未“归档”,其档案仍然为大学时期的资料,无法证明其工作年限。记者事后了解到,小黄后来虽然抓紧时间
到原单位补办证明,但却错过了档案转移的最佳时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能很负责任地及时更新聘用者的工作资料,不少小企业更为重视人才而非档案记录。工作人员希望求职者一定要留心自己的档案,在适当的时机(尤其是跳槽后)主动到人才服务中心更新档案资料。
【调查】
四大原因导致档案受冷落
“我的档案在不在人才市场?换了外地的新工作,档案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长期从事人事代理工作的小张认为,大部分人对档案置之不理,一旦真正用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人才市场的统计,求职者在个人档案问题上经常遇到四类情况:第一是大学毕业后,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等到工作单位落实、晋级或招考时,才发觉自己的档案并不在学校,其实一些高校的档案在毕业那年就已经返回原籍或者转移到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第二种情况是不注意更新档案资料,当企业面临关停并时,再补办资料都来不及,自己的档案始终处于“学生阶段”,影响工作年限计算;第三种情况在扬州也时有发生,一些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自己携带档案,最终导致档案遗失或者需要重新甄别材料的可靠性;第四种情况是离开原单位或被原单位辞退后,并未要回自己的人事档案或后来办理的工作档案。
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则表示,大学生忽视档案管理也导致了遗留档案逐年增多。目前沉睡在档案室的人事资料,无人认领和更新的最长已达15年。
针对档案保管中遇到的问题,记者在扬州大学文学院询问了几位同学。正在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小刘告诉记者,上面写有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的档案,除了存档外,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一种束缚。在外谋职只需带上毕业证及相关证书就行了。据调查,对档案无所谓的大部分人是自谋职业者,跳槽频繁的他们认为,商业社会中,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是不会管你档案到底怎么样的。
据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人事档案之所以由昔日的“香饽饽”,变化成为今天众多毕业生眼中的“鸡肋”,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事档案的作用在淡化。在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工具。现在,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档案作用的弱化,一方面促
进了人才流动,同时,也导致了个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由于档案转递手续繁杂而不再理会个人人事档案。平时也用不着档案,用的时候再说,反正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也没人敢毁掉。
【提醒】
别拿档案不当回事
一份档案对于大学生的将来究竟有何影响?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称,一个人的人事档案记录着该人的全部经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品德作风等,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要面对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养老保险办理以及人事调动等,都会用到档案。
“一般来说,档案在毕业后择业期可申请两年内由学校代管,择业期内未被转走的档案将在期满后,由学校转到学生户口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该工作人员提醒,大学生除应督促就业单位及时接收档案外,自己更应主动办理档案移交手续。对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专科以上毕业生,要及时了解档案去向,做到“档随人走”。
“人事档案是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提起档案这回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档案转递与毕业生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避免档案的丢失,毕业生在毕业、升学、就业时,要及时了解自己档案的去向,一旦发现您的档案去向不明时,要顺藤摸瓜立即查找。因为人事档案转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接收人的签字,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丢失。如果是已就业人员,在企业不准调出的情况下自动离职,放弃档案“净身出户”,再次跳槽后仍然没有索取档案,有保管权的单位无法与该人联系时,就会造成无处投档,而无保管权的单位也很难为其出具证明。
“弃档族”档案补救方案
对于“弃档族”可能面临的麻烦,人才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些补救方案:
把档案留在人才服务机构但一直没有理会的,只要办妥相关手续,就可将档案关系理顺;
“口袋档案”要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咨询,如果档案袋被打开,里面的资料就得经相关部门核实,如果档案资料遗失,还要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
“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的,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
对于那些不知档案在何方的,则可以向学校、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及第一份工作的用人单位咨询。